
心理素質很重要,抗壓、緩解焦慮、多管齊下
【自我突破、扭轉劣勢:催眠其實很科學】
2024 Aug 05 催眠與生活 閱讀分享
(照片來源:達志影像)
運動員要提升表現,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體能訓練、營養補充和戰術演練外,心理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尤其是處在劣勢的時候,要怎麼做才能穩紮穩打、贏得勝利?
🔘克服心理壓力和焦慮
不只運動員的比賽,一般人在生活上也可能會面臨巨大心理壓力,比如談判、提案、成果發表、考試等場景,可能會因爲壓力而影響表現。那有什麼方法能協助保持最佳狀態,甚至在壓力下超常發揮呢?答案可能就在催眠之中。
(照片來源:pixabay)
🔘催眠的基本原理
催眠的其中一種方法,是引導放鬆,讓腦波進入α波或更深狀態、集中注意力,到潛意識層面來改變行為和思維模式。在催眠狀態下,個體的自我暗示能力會增強,可以更有效進行正向思維和心理建設 。
🔘腦神經迴路及神經可塑性:快捷鍵
催眠能影響腦神經迴路,特別是注意力、記憶和情緒調節相關的區域。透過反覆的練習,大腦可以重新組織和強化特定的神經通路,就像我們操作電腦使用快捷鍵的功能一樣,用進廢退、熟能生巧嘛 !經常練習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形成反射動作,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有個實驗是請鋼琴家躺在核磁共振儀器裡,「想像」他在彈鋼琴,同時掃瞄他的大腦。然後再給他一個電子琴鍵,請他「實際」彈,科學家發現「想像彈」和「實際彈」大腦活化的地方是一樣的。
另外,神經學家 Dr. Tara Swart 也做過類似實驗,讓舉重選手用視覺化模擬的方式而非實體進行訓練,2週的時間肌肉量增加了13%,說明了大腦及身體細胞和神經連結間的關係超出傳統認知。
所以有時候因為種種因素(比如受傷需要復原期、天候不佳⋯⋯等)影響而無法做身體上的訓練的時候,「想像正在動作」也能達到彩排、預演的功效。
🔘鏡像神經元:模仿
鏡像神經元是大腦中一種特定的細胞,它們在觀察他人行動時會被活化,就好像觀察者本身也在做相同的動作。比如我們在看跳舞的表演、或是看電影、看球賽的時候,大腦會想像自己的身體正在做出一樣的動作,這個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尤其明顯,他們常常在看到的當下就開始手舞足蹈了。催眠可以利用這個機制,通過引導,讓個案在腦中反覆練習動作,就能加強實際表現 。
(照片來源:shutterstock)
🔘催眠在日常中的應用
①正面心理暗示
想像一下當你低落的時候,是不是會傾向排斥變化、固執、封閉、拒絕交流?這時候即使出現一些有幫助的人事物,也會被拒之門外。
在放鬆不被打擾的狀態下,回想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場景(如果真的暫時想不起來最近期的成功經驗,也可以回想小時候做某件事、當時得到很大成就感的心情,那個時候是最純粹、最開心的時期)並且給自己一個專屬的正向肯定句,例如「我做到了」、「我超棒」,讓自己的情緒處在積極正向的狀態。當你情緒好的時候,整個人會傾向於更靈活、開闊、有彈性、更願意學習吸收新知識、更願意和有益的各種人事物交流。
②視覺化訓練
人的腦波在放鬆α波狀態下,最常見的是:快要入睡的那段身體放鬆、似睡非睡時間,也能透過催眠或特殊練習達到α波。此時在腦海中想像比賽當下(或願景目標狀態)的每一個細節畫面,模擬成功時的動作、神態、和策略......等,在實際比賽或生活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動作 。
③減壓放鬆
『專注在自己身上』的呼吸方式練習能排除雜念。特定的呼吸方式能活化副交感神經、進而達到減壓放鬆的效果。仔細觀察運動員,他們在發球前或狀態需要調整時,都會做幾個深呼吸來穩定自己。
假使你正在為某些事煩躁,可以試試看先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,做腹式呼吸並數息,頻率大約是1分鐘5~6下(比如吸氣5秒、吐氣5秒)。尤其是運動時的呼吸練習必須要很專注、不然一不小心就會岔氣。大部分的人要同時注意步伐頻率、數數字配合呼吸及閉氣練習,這三件事其實就已經很忙了,不會再有多餘心思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思緒上。這時候也因為降低了呼吸頻率,體內會連帶進行一連串的減壓放鬆生理反應。
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減壓能力,才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喔!
(照片來源:博客來)
更多關於不同的『呼吸方式』對人體所產生的效果及具體操作方式,楊定一博士在他的著作《呼吸,為了療癒》中,從科學、生理學、和醫學各個角度出發,結合身心靈領域有非常詳盡的解說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