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實驗看見意識如何影響物質
【小雞與機器人:心念的力量】
2025 Apr 01 閱讀分享
1986年法國研究者 René Peoc’h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。
剛出生的小雞會把第一個動的東西當成媽媽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印痕行為」。
他運用這個自然的天性,把剛出生不久的小雞跟會移動的機器人放在一起,機器人走到哪小雞就跟到哪。
接著把機器人設定成隨機移動(類似現在的掃地機器人),也就是完全不受人為控制,路徑都是電腦亂數。
然後他做了兩個版本的實驗:
版本 A:沒有小雞(對照組)
機器人隨機在空間裡繞,路線看起來分布平均,沒有特別偏向哪裡。
版本 B:有小雞(實驗組)
小雞被放進角落的籠子裡。
原本應該亂走的機器人,竟然開始偏向小雞所在的方向移動、路線明顯集中在小雞所在的區域。
明明機器人的路徑初始設定是隨機運作的,但角落放了小雞之後卻被影響了。
這是特例嗎?其實還有更多人在驗證。
神經科學家 Dean Radin 也做了另一種版本的測試:讓人帶著特定念頭看隨機產生的影像,他的腦波與腎上腺反應竟然會預先「感應」到畫面中會出現的圖片。
和我們直覺的「科學」認知是不符合的,過往我們都認為是先「感知到」,身體才會做出反應,然而實驗結果卻根本不是那回事。
有些人會急著反駁,說這些叫做偽科學,但別忘了某種程度上科學也是一種認知有限的宗教喔!
回到我們的日常:你也有這種經驗嗎?
- 同一台電腦,有人一摸就當機,換人用就很順。
- 同一台印表機,有人一用就卡紙,換人用就行雲流水。
- 同一份報告,有人遞出被退回三次,換人送就過了。
- 同一個程式碼,有人執行像開外掛,換人一執行就掛。
- 同一家店,有人進去裡面的人就跑光,另一人進去就開始人潮跟著來。
這些看似巧合的現象,也許正在說明我們的意識場真的會干擾結果。
也許,真正被編程的不是機器,是我們的信念。
那些你以為只是「想法」的東西,其實早就在影響你發信的語氣、傳遞的氣場,甚至連你按下送出鍵時,宇宙的回應都會有所不同。
如果小雞的意圖能改變機器的行為,那我們每天無意識地傳遞出去的「訊號」,又影響了多少東西?
我們不只是觀察者,同時也是創造者,受我們的信念影響最深的是自己,其次才是周遭的一切。
我曾經以為,念頭只是想法而已,改變不了什麼。
但後來發現它其實像磁場一樣,看不見,卻一直在吸引東西來配合你的信念。
就像想靠近「媽媽」的小雞,牠不會寫程式、不懂邏輯,
但牠的存在,卻改變了機器的路徑。
你每天的狀態,也在改變世界的軌跡,就看自己受否察覺而已。
我開始練習的三件事,你也可以試試看
1. 每天觀察自己的「隱性意圖」
我是真的想合作?還是怕被拒絕所以假裝熱情?
2. 調整自己的「內在頻率」再做事
比如發重要信件前,我會先靜下來,帶著「信任與清晰」按下送出。
3. 不再只看表面,而練習感受場域的回饋
包含人際氣氛、工作的流暢度,甚至機器的反應,都有場的訊號。
多多練習,一切都會朝著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版本更靠近喔!